1.豆粕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種副產品,是非常優質的畜禽植物蛋白飼料原料,其蛋白質含量占43%——46%,而且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和必需氨基
酸。在畜禽日糧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豆粕中含有多種抗營養因子,這些抗營養因子可在動物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降低對豆粕
營養物質的利用效果,并且當抗營養因子的含量超過動物的耐受范圍時還會影響到動物的健康和生產性能,特別是對幼小動物的影響。
2.抗營養因子的種類目前被關注的豆粕中抗營養因子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目前,降低豆粕中抗營養因子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
3 .抗營養因子的處理方法
3.1物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加熱的方式去除抗營養因子。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脲酶等抗營養因子對熱敏感,可以通過加熱的方式去除,但低聚糖、大豆
球蛋白、植酸等對熱不敏感,不能通過加熱的方式去除。另外進行熱處理時,必須保證熱處理的強度適宜,加熱不足則抗營養因子破壞不夠;加熱過度引發
美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導致氨基酸利用率下降,會降低蛋白質的生物學效率。
3.2化學法
化學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化學試劑與抗營養因子相結合,來改變抗營養因子的分子結構,使其失去活性。常用的化學試劑有尿素、硫酸鈉、硫酸亞鐵等。使
用化學法處理過程中會有大量化學物質殘留,導致去除困難及成本增加,常不被采用。
利用微生物發酵可以有效消除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
3.3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對豆粕進行發酵,利用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蛋白酶、淀粉酶、植酸酶、糖化酶等多種酶類,來消除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一般篩
選具有特殊能力的菌種,如能將淀粉等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的微生物,降解大分子蛋白較強的微生物,以及能夠產生特殊風味的微生物。經發酵后抗原性蛋
白被水解為氨基酸和肽,低聚糖被水解為單糖,植酸被分解為無機磷酸鹽,消除了豆粕的抗營養性,同時產生一些大豆肽、有益微生物代謝產物、細菌素等
活性物質。如盧照新利用乳酸菌等發酵豆粕,生成的大豆肽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其還原能力是Vc的85%左右。章世元等用發酵豆粕替代部分豆粕飼喂29日
領斷奶仔豬,發現在生產性能方面較對照組增加50.55%,料重比降低19.47%。穆會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泌乳母豬中添加發酵豆粕,泌乳母豬的采食量提高
21.33%,并且提高了糞便中有益活菌數,降低了大腸桿菌數。
4.總結大量研究證明經過微生物發酵,不但改變了豆粕的風味,而且可以降低豆粕中抗營養因子的含量,提高豆粕的營養價值。如Stale等用微生物發酵豆粕,棉
籽糖含量降低了73.5%,蔗糖降低了82.7%,粗蛋白提高了8.71%。鄭裴采用乳酸菌對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進行降解,結果豆粕中脲酶活性降低了55%,胰
蛋白酶抑制劑含量降低了56%。Song等發現利用乳酸菌發酵豆粕,可降低棉籽糖、水蘇糖、蔗糖含量,提高有機酸的含量,發酵產物抑制病原菌的功效明
顯。單達聰對斷奶仔豬飼喂發酵豆粕,結果表明斷奶仔豬日增重提高了14.5%,料重比降低了9.5%,腹瀉率降低了29.1%,死淘率降低了50%,同時提高了
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因此,經微生物處理過的豆粕在營養性和利用率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